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本科
dsafdsafdsafdsafdsa

高考命题重大转型

2024年,是新高考第十年。新高考,不仅仅是高校招生方式的变革,同时高考命题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纵观十年来,尤其2024年高考试卷的命题思路,说明高考命题已经发生重大转型。


高考命题重大转型

多学科出现开放性试题

试题答案体现出多角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多道试题给出了多种答题的可能,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对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高考语文试全国卷新课标I卷第9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是否做到了文中所说“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新课标I卷第22题要求学生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参考答案都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并特别说明,学生还可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患者—医生”的交际情境,考查特定语境下识别和提取必要信息并根据需求和对象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本题的答案是开放的。

2024年高考物理全国卷甲卷第21题设置半开放性问题情境,在不清楚受到的各力大小关系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分析线框以不同速度进入磁场中的运动情形,需要正确提取图像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各种可能的运动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利用关键信息推理论证的能力。高考试题开放性是对往年命题思路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未来高考试卷命题趋势之一。


跨学科试题将成为常态化

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对应的是,高考试卷出现跨学科的试题。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海上命运共同体”属于国际关系学科,实用类“偷梁换柱”属于建筑学科,语言文字运用材料“天山全景图”属于人文地理学科;新课标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论持久战”相关材料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语言文字运用材料“睡眠与健康”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登月”素材兼具天体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属性。试题还涉及建筑、人文地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学科语料,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学生阅读和作答并不需要其他学科知识,这凸显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在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中的重要性。高考试卷出现学科融合的试题,并非新事。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年发布后,学科融合从小学一直到普通高中,是教改课改的重心。学科融合的高考试题常态化,是所有高考科目命题的趋势。


死记硬背不适应新高考

2024年高考数学全国卷通过创新试卷结构设计和题目风格,深化基础性考查,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引导中学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如新课标Ⅰ卷第14题,新课标Ⅱ卷第14题,全国甲卷理科第16题等题目不是考查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点,而是突出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使得一些套路无用、模板失效,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在高考的新要求。 


全国卷的语文、数学卷的题量减少

北京、上海、天津自主命题地区的试卷结构没有发生较大调整,但全国卷的试卷结构发生较大调整,语文新课标卷减少了题量,同时增加了解答题的总分值,优化了多选题的赋分方式,这样的结构创新能够给学生更充足的思考时间,更深入地思考和解答问题。2024年数学新课标卷调减了题量,同时增加了解答题的总分值,优化了多选题的赋分方式,强化了考查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功能。试卷题量减少能够增加用于思考的时间,学生不必过多地关注做题的进度和速度,可以更专注、更深入地思考,更从容地试错,使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展示素养、发挥潜力、脱颖而出,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引导数学教学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考试卷题量减少是高考命题非常突出的一个趋势,通过考察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区分,而不是用大题量来区分,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进步。未来,自主命题地区高考试卷的题量也会相对减少而不是增加。